总体来说,中、日留学生在地域和公私学校来源以及专业选择等方面方面较为接近。首先,中国、日本留学生在国内来源地域均局限在两个主要城市,首都和主要经济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以地域而言,中国留学生主要来自北京和上海,这两地的学生加起来占了全部中国留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在《哈佛大学登记手册,1918—1919学年》174页,当时哈佛有中国留学生43人,226页列有当时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名录,但人数不全。不过,从这一名录来看,以来自上海、北京的学生最多,其中上海9人,北京7人。这里所谓来自上海、北京并非是指学生出生地或籍贯,而是入学哈佛时登记的住址。但是有些学生入学时自北京考入哈佛,却列上了自己的籍贯。比如林语堂,他自北京大学考入哈佛,却列上自己的籍贯厦门[12]。而日本留学生主要来自东京和大阪这两个地区,而出身京都者比较少。日本留学生中注册时列为来自东京的人包括武田健一、福泽八十吉、武内义成、土方成美、岩本正人、芦泽进、渡边(Shigezo Watanabe)、绵贯哲雄、高木八尺、越智孝平、佐藤顺也、今井三郎、伊藤春之、伊野(Dan Ino)。我们应该注意到,上海和大阪还有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可以算是港口城市,这意味着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较为频繁,因而其所在地区的人民对外界较为了解。
以国内出身的大学而言,也有类似之处。即中、日留学生除了来自国立大学之外,也有相当部分学生来自私立大学。比如中国留学生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哈佛,一个是公立清华学校的留美项目来美,一个是私立教会大学来美,特别是圣约翰大学,其次是文华大学。1918年留美学生大约总数是1200人。当时留美学生主要经济来源占第一位的是政府公费资助,其次是教会资助,但即便是拿政府奖学金,大多数学生仍来自家境较好的家庭[13]。实际上,圣约翰大学与文华大学均是美国圣公会支持的教会学校。而日本留学生则以出身东京帝国大学和私立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