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这些结论可以看出哈佛中、日留学生群体之独特之处。我们首先探讨了哈佛中日两国留学生的相似之处,发现在哈佛的中日两国留学生在地域来源、公私学校来源、专业选择方面均有极为类似之处,比如两国留学生大体主要来自近代经济、文教发达的都市地区,日本以东京、大阪为主,中国以北京、上海为主,而大阪与上海各自是两国当时对外交往最为频繁的港口城市之一。哈佛中、日留学生当时均来自主要公私大学,但私立学校则主要是与美国联系密切的学校。如日本是以美式教育为模式发展起来的、与哈佛关系密切的庆应义塾大学,而中国是以全英文教学的、有所谓“东方哈佛”之称的圣约翰大学。
哈佛中、日留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也存在非常有趣的相似之处,两国当时在哈佛的留学生均有相当部分人选择注册经济学和商科,而选择注册人文社科的学生并不比注册理工科学生的人数少,两国均无人注册法学院和景观学院。还需要说明的是,国内的教育状况也和学生到哈佛选择的专业有关。庆应义塾当时聘用多名哈佛毕业生担任经济学教授,负责理财科,有哈佛毕业的教授给庆应义塾的学生写推荐信申请哈佛,这些学生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哈佛念书。而当时哈佛大学邀请过日本著名宗教学家姉崎正治到哈佛讲学,姉崎正治回国后遂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哈佛神学院学习。类似的情况其实也发生在中国,陈寅恪回国后,他的学生周一良、杨联陞先后到哈佛念书,均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在哈佛的中国留学生似乎学习上比日本留学生更为优异,除了赵元任、俞大维先后获得荣誉极高的谢尔顿游学奖学金之外,1919年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中,经济学专业的朱中道、数学专业的姜立夫、医学专业的林文秉均获得约翰·哈佛奖学金。相比之下,日本留学生略为逊色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