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报社的同人中,不仅一般性地倡导“五族大同”,其核心人物满族人乌泽声、穆都哩等还根据日本学者高田早苗的民族要素观(即分民族要素为同一的言语;同一土地住所、生活职业及共同政治之下;同一宗教;人种之混同),甚而分析指出,满汉并非为两个民族,实际上为一个民族。因为民族与种族不同,它是“历史的产物也,随时而变化,因世而进化……故民族以文明同一而团结,而种族则以统一之血系为根据,此民族与种族又不可不分也”。由此出发,他们认定“满汉至今日则成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矣”;[135]或言:“满汉处于中国,久为精神上之混合,文化之陶铸,风俗上之浸染,政治上之团结,已成一民族,而不可分为两民族。且随社会之演进,已由民族进为国民,只有兄弟同胞之亲爱,绝无民族离贰之恶情。所谓排满排汉,不过无意识者浮言邪说,不足以为我满汉同胞之代表。”[136]与此同时,他们还强调,不只满汉如此,实际上整个“中国之人民,皆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也”,“准之历史之实例,则为同一之民族,准之列强之大势,则受同一之迫害,以此二端,则已足系定其国民的关系矣”。[137]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民族”乃是区别于“种族”,建立在统一而平等的现代“国民”政治身份基础上的文明融合体和命运共同体。正是以此一“民族”认知为理论基础,他们才得出全体中国人为“一个民族”的结论。可以说,这一认识实际成为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这种既强调共同的历史文化联系,又强调平等的现代“国民”政治身份以及受列强压迫之共同的现实命运,并以此来论证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已为同一现代“民族”的观点,已开30多年后顾颉刚、蒋介石有关“论断”之先河,但却比他们似乎更了解英法美现代“民族”(nation)概念的政治内涵(此点我们在后文还会进一步谈到)。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的缘故,《大同报》第4号附登《中国宪政讲习会意见书》中,竟多次径称“我汉、满、蒙、回、藏四万万同胞”。[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