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数民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例
还在全面抗战初期和中期,就有人回过头去总结“九一八”对于全体中华民族觉醒的刺激作用,有的强调“‘九一八’是睡了的中华民族深夜的第一次鸡声”;[45]有的直接从“中华民族”这个名词和概念的历史着眼,分析和强调“九一八”日本侵华所产生的那种侵略者万万也想不到的影响。如1939年一篇题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文章的作者裴芷,就这样写道:
中华民族,这名词的历史,也许并不十分的悠久,我们知道,创造中华民国的那年——辛亥,没有这个名词;再生中华民国的革命军北伐时,也没有这个名词。这个名词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年来的时候,是“九一八”以后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全体同胞,遭受到侵略以后,所发生的一种自觉。由于这种自觉,就产生了中华民族这名词。因此,“中华民族”这名词,实在是一个时髦的名词。[46]
很显然,认为“中华民族”的名词和概念为“九一八”以后才出现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我们在前文里,已经揭示出民国建立之初尤其是“五四”后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一词在知识界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形。不过作为抗战时代的亲历者,该文作者从另一层面却无疑见证了一个新的事实,那就是,尽管“中华民族”一词和概念在此前已有一定范围的使用,但直到“九一八”以后特别是全面抗战时期,它才可以说真正在社会上特别是民间社会勃然而盛、广泛流行,且不无体现国人抗战意志、团结情绪和时代精神的某种“时新”色彩。这,毋庸置疑的也是一种社会历史事实——日本侵华,对现代“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传扬和社会化认同,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事实。
经过六年的积聚,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各族人民命运相系、团结抗战的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中华民族”一体观念,在少数民族的精英人士那里也得到了有力的呼应。1938年4月,蒙古族代表巴文峻、达密琳多尔济等,藏族代表贡觉仲尼、罗桑坚赞、阿汪坚赞、格桑泽仁、黄正清等,维吾尔族(当时亦称“新疆回族”[47])代表尧乐博士、麦斯武德、艾沙等著名的少数民族人士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到抗日前线慰劳抗战将士,同时通电和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表达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将与全国人民一道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抗日、奋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念。如“告全国同胞书”就慷慨激昂地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