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2.“汉奸”与“华奸”之辩

字体:16+-

“民族英雄”的反面乃是“民族败类”和“民族罪人”。抗战时期,有关中华民族背叛者的社会政治概念用语除了“民族败类”等之外,还有“华奸”“国奸”“卖国贼”等,其中最为流行的则属“汉奸”,尤其是在国民党控制的广大国统区,更是如此,它们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间接的关联,这里,不妨略作考述和辨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国内指称中华民族中出卖全民族利益和中华民国国家利益的“汉奸”一词,开始大量流行。全面抗战开始之后的1937年8月23日,国民政府公布了《惩治汉奸条例》,同日施行,这一现代概念的“汉奸”一词及其内涵,因之得以传播更广,一直延续至今。关于现代“汉奸”概念的流行与日本侵华的关系,早在当年的中国,就有人深有感触,给予揭示。如有两个不满自己被指为“汉奸”的人在自我辩护的文字中,就都曾提到这一点。其中一个写道:“九一八事件制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汉奸。喜新厌故是中国人的天性,自从这个汉奸新名词产生出来之后,便代替了卖国贼这个旧名词成为骂人的新利器。”[161]另一个则写道:“汉奸汉奸,我们是久闻大名了,尤其是自从‘九一八’乃至‘一二八’以后渐至去年‘七七’,与日本帝国展开最大血战直到于今,打倒汉奸,铲除汉奸,这一类义正词严的呼声,更加叫得震天价响……一唱百和,街头巷尾,不知为这一不祥名词,断送了几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事同胞!这大批冤魂怨鬼的代价,只换得我们敌人的得意。”他甚至声称:“罗兰夫人曰:‘自由自由,天下许多罪恶假汝以行’,今当易一名词曰:汉奸汉奸,天下许多罪恶假汝以行!”[162]笔者以为,了解“汉奸”一词及概念在抗战时期的使用和论辩,将有助于今人把握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两种核心结构:单一性民族论和复合性民族论的差别,以及当时国内外的舆论环境及其复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