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和文化的产物,每一代人都只能进步一点点。理解自己的局限,就能理解孩子的局限,就不会盲目地急于求成。
前文我说到“一个人的限度对人一生的发展”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劣势还是优势,在这里还想补充几句。怎么说呢,就人的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其实并不以上清华、上北大为标志,寻找人生最佳的发展点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人最佳的发展都是在自身意义上的发展,一个学业成绩不佳的人却可能有非同寻常的人际智慧,有高超的人气,可以成为领袖,成为国家总统,一个沉默寡言、有严重交际交往障碍的人也可能是个卓越的哲学家,可以说劣势往往意味着另一方面的优势,关键看你用什么尺度看待孩子。如果你能够依照孩子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他的评价尺度,这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善莫大焉的事情。
有个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很为之发愁,有一天她找到一个老中医,问医生怎么办。医生说,没办法啊,谁叫你孩子身上带的“土”这么少!医生说的意思是,这个孩子特别聪明啊,所以对节气、气温升降等都特别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别的孩子没事,他却受惊扰了、生病了。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还可以延伸一下,人类历史上,很多天才都是体弱多病的,或者心灵有某些不可医治的隐疾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通过对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自然状态”下的教育,使其借助生活和实践的感悟而累积了生存的基本知识。卢梭的分阶段“自然教育”原则自有其超越时代的历史性意义。他主张,2~12岁的儿童应以感官教育为主,12~15岁应以智力教育为主,15~20岁应以德育为主,然而,在孩童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所进行的教育应该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其指向皆是为了“人的完整性”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这一开篇之语为父母时刻反思自身的教育方法与行为提供了警示,真正的教育在于“实行”而非“说教”。盲目地为孩子创设温室般的成长环境,是家长们的一贯做法,但我们却几乎没有看到温室效应对孩子心智发育所产生的灾害。遵循自然,尊重孩子的天性,利用各种考验让孩子锻炼体格和砥砺心性,养成节制的习惯,使欲求控制在自我的能力范围内,这样更能使孩子体会到人生的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