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会问:孩子做错事,我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从不对他大呼小叫,从不打骂他,可他就是不听,还会继续犯错,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说,问题不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态度。不是说用了“讲道理”这种形式,孩子就一定能接受,“讲道理”也是要有态度的。
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在广场上晒太阳,几个孩子跟着教练学轮滑。有个六七岁的小姑娘,总是不得要领,就有些退缩,不好好练了。她妈妈就坐在我旁边,把她叫过来讲道理。这一通道理,从这孩子的前途命运,到家庭、父母为她的付出,苦口婆心、声情并貌。听得我在旁边只有咂舌的份儿,连熊壮壮都听得入了神。我看那小姑娘却无动于衷,显然已经习惯了妈妈这样“讲道理”。
这样的“讲道理”能有效吗?
在处理父母认为不满意的行为之前,必须先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保持中立。如果孩子做错事,先不要情绪化或直觉地加以反应,而要退后一步,尽可能保持中立。然后要按照下面的步骤做——
第一步:思考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动机
比如,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不愿意换衣服的事实,而不要把事情想成孩子不愿意换衣服,是因为她想照自己的方式穿或是故意跟你对着干。
第二步:先不要气恼
问问自己:“生气真的有用吗?”如果生了一肚气就能让孩子把衣服换了,那你尽可能生气吧。
第三步:再问自己,真的够客观吗?
不换衣服这个行为究竟有多坏?后果很严重吗?它常发生吗?还是偶尔发生的?
面对孩子犯错,父母必须管教,但如果你经常使用的管教方式是下面这些,那就需要改进了——
●对孩子咆哮或大声叫喊
●拒绝孩子的要求
●非出自本意地惩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