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熊壮壮经常打小朋友。经了解,大都是小朋友无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脚回应人家。
回到家后,爸爸批评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了!”熊壮壮不服:“他们先招我的!”
我问熊壮壮:“是不是今天乐乐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点头称是。我又说:“那我觉得他肯定不是故意来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壮壮有些迟疑,但还继续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语气严厉了一些。他不吭声了,我清楚,他在有些时候的确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伤害他的,所以我接着说:“今天老师已经批评过你了,我就不再多说。但我以后不想再听到你打人的事情发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我来告诉你。”于是,我和他模拟了几出小朋友之间发生纠纷的场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几天后,我再问他:“这几天跟小朋友友好吗?”
他说:“好着呢!”
“那人家要是跑过来把你撞了呢?”
“我就说,你小心点!他应该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
这件事,让他知道了一个行为规范:如果别人无意伤害你,你就不能去伤害对方。
解决问题首先要由父母对孩子设定行为规范。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不端行为背后代表的情绪,如有的孩子摔玩具、发脾气都是在宣泄一些负面情绪。然后才可以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对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再指导孩子思考一些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感觉不是问题的所在,而是不端的行为。要让他们知道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设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可考虑使用三“区段”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