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定下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当然,这规范要基于爱,要合理,要孩子能明白。而这些规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规”。
朋友的儿子两岁了,能上餐桌吃饭了,她就要求他:“在吃饭时,不能随便离开餐桌,不能玩玩具,但可以坐着不吃。”作为规则,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能明白了,至于合理与否,朋友的解释是:“不吃只会影响到他自己,而离开餐桌,玩玩具,我们就得管他,影响了我们正常进餐,我就是要让他从小明白,你可以影响你自己,却不能影响别人。”
规则定好了,便要所有照顾孩子的人遵守,否则一看见孩子不吃饭,奶奶就急着喂,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适应这个“家规”呢?
当孩子违反规范时,便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运用惩罚的方法必须注意,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当场予以批评。也就是说,对孩子犯错一定要“抓现行”,越小的孩子越要如此。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再批评他,小孩子也许会忘了他干的“坏事”,大孩子则已经想好了应对你的“策略”。
要说明行为不好的理由,是不是违反了规范,还是其他超出“家规”范围之外的不良行为,给孩子讲明白这种行为的后果。批评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思考你的话,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哪错了,为什么错。
不宜采用“比较式”的批评。也就是说,少讲“小明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这样的话。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同,这样的比较常常有失公允。也不宜借着他人的权威来批评,“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现告诉老师去”,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看出你的苍白无力,他才不会怕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