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间接地表达他们的情绪,而采取的方法令大人感到迷惑。
熊壮壮两三岁的时候经常会说:“我想爸爸了。”并且都是在爸爸不在的前提下。我觉得这小孩的心思怪怪的,怎么对爸爸如此情深意切起来?如果真像他表现出的那样强烈地“想爸爸”,当爸爸回家后,他应该跟爸爸很亲的。可往往是爸爸刚一抱他,就大呼小叫地挣脱开,搞得爸爸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对他好。
后来我发现了其中的小奥妙,只有当他某种愿望没有实现或对我不满意的时候,他才会“想爸爸”,比如不让他看动画片了、不能再多吃一块巧克力了……而且,当爸爸也在时,他还会说:“我想老师了。”然后,就是一通叽叽歪歪。其实是在向我表明,他的情绪不好了。
所以说,要做敏感的父母,通过对孩子语言、行为、游戏等等察言观色,察觉出孩子的异常情绪。孩子常常在幻想的游戏中,利用不同的角色、场景及道具表现种种的情绪,如果看到他们表达严肃的主题,如疾病、伤害或死亡时,敏感的父母能够从孩子游戏中表达的恐惧而获得提示,然后将这些恐惧提出讨论并让孩子得到慰藉。
当父母感到自己的内心与孩子结合,知道自己感觉到孩子的情绪,就体验了情绪管理的基础,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