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来说,认识到孩子的负面情绪是亲近与教导的机会。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愤怒并非一定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孩子的恐惧也不是他们胆小或者父母无能的证据;而孩子的悲伤不一定表示父母“今天又多件麻烦事要解决”。
一个孩子伤心、生气或害怕的时候,最需要父母。在面对一个坏情绪的孩子时,我们有时候免不了故意视而不见,希望这些坏情绪会自动消散,但其实并不然。可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谈及他的情绪,认可他的情绪,负面的感受就会减弱。因此,在情绪未上升到要爆发的危险前,趁早认可这些微弱的感觉是有意义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害怕打针,但有时候又不得不打。我有个朋友是很在意孩子情绪的,所以,去医院前会明确跟儿子说好:“你这次的病很重,估计十有八九要打针,忍一下就过去了,总比发烧舒服,你现在是不是特难受浑身疼?”儿子权衡了一下利弊,决定接受可能要打针的事实。
朋友说,只要是事先跟他说好的,打针的时候他都会比较配合。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她承诺只打一针,结果医生给开的是青霉素,需要做皮试。小家伙不依不饶了:“明明说好就一针,干嘛非要多扎我一针?”
这位妈妈的做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她知道孩子对于打针很紧张,却没有回避孩子的情绪,而是跟他先行探讨这种恐惧,让孩子有备而来,恐惧也就减轻了不少。
在情绪未增强前认可,也给父母一个风险较少的机会去练习倾听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果父母对孩子摔坏的玩具或轻微的擦伤表示关注与担心,就是发展亲子关系的途径。让孩子知道你是他的盟友,就可以进行情绪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