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虎妈猫爸》的播出,在广大父母之间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有点赞的,有批判的,有选边站的,也有纠结不定的。
强势的“虎妈”是“圈养”孩子的代表,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试图严格控制孩子的一切;“猫爸”则是“放养”孩子的代表,为了孩子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放养到有点溺爱、纵容的程度。
要“放养”还是“圈养”?怎么“放”怎么“圈”?这些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教育圈就是这样,各路专家、各种流派、各种理论、各种方法,“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些还是“对台戏”,随时能让无数战战兢兢、“无证上岗”的父母疑惑不已。比如,前脚刚有人倡导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后脚就有人跳出来告诉我们:绝对不能和孩子做朋友!
其实,细究起来,这些命题大多都是伪命题。原因很简单,文无定法、教无定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关于教育的问题也许表面类似,但其背景和场景都是不同的,教育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有基本规律而已。教育也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做“虎妈”还是当“猫爸”,而在于什么时候要“虎”一点、什么时候要“猫”一点,怎么“虎”、怎么“猫”。真正的问题也不在于到底要“放养”还是“圈养”,而在于什么时候要放、什么时候要收,怎么放、怎么收。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是很善于“变脸”的,犹如川剧的变脸戏法,得学会在不同角色之间自如切换。你当然可以和孩子做朋友打成一片,也可以展现家长的爱与权威,还可以扮演教练的角色辅导孩子,只要是在合适的前提下即可。“朋友、家长、教练”,构建好了这个角色“铁三角”,你也能成为中国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