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儿童教育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神圣的原则,就是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能人,是个充满希望的人,是个幸福快乐的人。用心理学的语言说,就是培养人的积极的自我概念。
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起什么作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怎样去生活。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你就会走正路做善事,心中充满希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你就会走邪路做恶事,心中充满绝望。
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里经常在自我建构:我是个好人吗?我是个能干的人吗?当你怀疑自己是个坏人时,你正直善良的人生防线就摇摇欲坠了;当你怀疑自己是个笨蛋时,你自信自强的人生根基便开始崩溃。父母和老师们要知道,由于弱小,孩子是非常容易怀疑自己的。因此,父母与教师的一个神圣使命,就是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个“自我”的概念。所谓“自我”,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自我”的存在及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是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
心理学家哈泽尔·马科斯(H.Markus,1977)在大量测试的基础上,区别出三组女大学生做测试,第一组是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有高度的独立性的,第二组能肯定自己是比较独立的,第三组不知道自己是独立还是依赖的人。实验者要求被试者指出一系列形容词中的每一个是否符合其个性。结果,同第二、第三组相比,第一组以最快速度确认“独立性的”这一形容词符合其个性。
在另一项实验中,向被试者出示一份关于她的建设性能力测验的假成绩,即有些成绩是高于或低于被试的实际水平的。结果显示,具有强烈、清晰的自我观念的女性被试者,最容易拒绝或反驳那些不符合其个人特点的假成绩。马科斯于这类研究概括地指出:被试者的自我观念使她们迅速地把握外界同其自我观念有关的信息,因而能够很快决定某个形容词是否适用于她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