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培训与开发

1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字体:16+-

在国外,有关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理论从20世纪初兴起并蓬勃发展至今。众多的理论大致可分作三种取向,即人-环境匹配取向,发展取向以及社会认知取向。

12.2.1 人—环境匹配取向

最早出现的职业选择理论重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匹配,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职业理论层出不穷,但这一类理论至今仍然在职业指导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Trait-Factor Theory)是最早出现的职业选择理论。其基本假定是,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可以相互匹配,以找出理想的职业,因此又被称作“匹配论”(Matching Approach)。特质是指个人的人格特性,包括性向、兴趣、成就、价值观和人格等;因素是指在工作上取得成功的表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通过对个人特质和工作要求的评估,可以协助个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人Frank Parsons是特质—因素的职业选择理论的奠基者。早在190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职业指导专著《职业选择》(Choosing a Vocation)。他提出,一般人进行职业选择时应采取三种策略:(1)清楚地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资质、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局限和它们的原因;(2)清楚地了解获得成功所要求的知识和条件,以及各种不同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报酬、机会和前景;(3)对前面两项事实作准确的推论。Parsons认为,职业选择就是将个体的自我知识和工作世界的知识相互匹配,当二者之间达到最佳的适合程度时,就是一个明智的职业选择。

Parsons的这一匹配模型形成了特质—因素的职业指导方法和个人—环境匹配的职业选择理论的核心,直到今天该模型还遍布于职业选择理论及职业指导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