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对于学习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19世纪末,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此之前,对于学习心理的探索却已经有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例如,我国古代的学习心理思想就十分丰富,虽然和源于西方的现代学习理论有着显著的差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生命力,足以成为今天和未来学习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
从孔子开始,中国历代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在学习心理方面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其所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只拟就学习的含义、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原则和方法三个问题作些简要的介绍。
2.3.1 学习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学”与“习”两个字一般是分开来说的。例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和习尚未联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但他认为,学了之后应当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又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士则学习法令辟禁。”这里的学习二字已有复合词的意思,不过仍偏重效法之义,不能与今之学习一词同日而语。
今之学习一词的含义,显然与我国古代的学与习二字联结在一起的含义基本上是相当的。也就是说,把学习分为学与习两个阶段是完全合理的、有价值的。因为我国古代所讲的学,其基本含义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同思、行相对称,但有时却又兼有思的含义。古代所讲的习,其基本含义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温习、实习、练习三种含义,有时也兼有行的意思。它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复习巩固、练习应用。这样看来,所谓学习,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在我国古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绝学无忧”,认为掌握越多的具体知识,越会蒙蔽人们对宇宙最根本规律的敏感,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家这种“绝圣弃智”的主张听起来有些荒唐,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态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抛开细枝末节、强调抓住本质的思想方法,在今天还是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