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三、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字体:16+-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育人为本”写进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之中,体现了此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特色、重点和价值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18]教育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各级各类教育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学制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纷繁复杂,任务艰巨,但不论是哪方面的改革,就其根本价值追求来说都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中心任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离开这个中心任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学校工作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一)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深刻地表达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和对于教育事业的功能定位,构成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基础。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人口总数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之多。在农业时代,这种人口数量的优势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于增加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壮大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种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如果不及时转变为素质上的优势,就会很快地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工业化内在地要求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要求人们将生产和生活的知识基础从口耳相传的直接经验转变为注重证据与逻辑的科学知识,这也是促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酝酿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萌芽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这种在工业时代所提出的人的素质现代化的要求就更加迫切。在相当程度上,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结果,而且本身成为制约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国际范围内,教育由此从一种消费变为一种投资,从一种发展福利变为一种发展条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变量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变量,从社会政策的后台走向社会政策的前台甚至是中心。基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强化教育工作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重要职能,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