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往往看重这份职业中所具有一种自由和创造的空间,可以实现一个教书人的思想和主张。这也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身上所具有的文人气质。这份气质中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正是其自我认同的核心所在。然而,伴随着教育变革,教师所拥有的自由空间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教育的行政化、学校的科层制管理方式都使得教师被制度捆绑得更加细密,甚至在制度之下失去了其所珍视的职业尊严。因此,教师的自我认同与来自方方面面的制度之间发生着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成为教师内心持久的痛,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最深处发出呻吟。倘若这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痛楚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解决,很多教师存留的就只是皮囊,而失去了作为教师的精神内核,失去那个可以称之为“教师”的独特的自我认同。
一、“条框太多,我无法自主”——严苛的制度束缚了教师自我
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然而,越来越多的制度干预渗透进教师职业的每一个毛孔,使得教师的手脚被捆绑,无法实现其专业自主。无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去实施自己的教学,去自由展开自我的职业生活。当教师无法按照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教育主张时,其行为与内心就会背离,外在行为与内心的价值追求相背离,教师就会在根本上对自我产生质疑,形成自我认同的危机。例如,在专业权力中,教师有选择教材的自由,然而,在实际的职业生活中,教师无法抵抗地方保护主义的强制性制度要求,只能选择地方教材,而不能选择自己认为更优秀的全国性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非但如此,当管理者统一要求征订教辅资料、劣质课外阅读资料时,教师仍然没有发言权。没有发言权却仍然要硬着头皮去用劣质的课本教学生、辅导学生作业,令教师备受煎熬。“我明知道这种错别字满篇,错题比比皆是的东西肯定会害了孩子,可是我还得用,真是太别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