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自我认同是幼儿教师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而在教育变革中,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关系着教育改革的质量和顺利进行,而幼儿教师的自我认同是影响教师主体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条件,分析影响幼儿教师自我认同的双向因素对当前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自我认同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认同是一个人对“我是谁”的稳定的、一致的感受。认同的发展是一个无意识的历程。社会学观点认为,自我认同是指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以及对自身同周围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它强调对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确认。根据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指个体根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的理解到的自我[1]。这意味着“自我认同”承认个人经历,并参照这样的个人经历进行自我反思,从而理解到自我。拥有合理、稳定的自我认同感的个人,会感受到反思性地掌握其个人经历的连续性,并且能在某种意义上与他人沟通理想的自我,可以说,它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以控制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2]。简而言之,自我认同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并最终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基于以上理解,幼儿教师自我认同指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职业,对自身的职业生活和发展等进行的深层追问、理解和定位,并最终追求自我价值在教师职业中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幼儿教师自我认同的结构分析
自我也可以称之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干预和体验。
斯皮尔金认为,“自我”既是自我意识的载体,又是自我意识的要素[3]。心理学家们或者认为“自我”是个人的内在核心,或者认为“自我”是个人的自觉因素,或者认为“自我”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凝聚,即人对自身的观念系统。科恩认为:“‘自我’体现着个人先前掌握的道德原则和其他原则,面具体现着现实社会环境迫使个人适应的要求。但是,面具之比‘自我’强大不仅是因为它包括着某些社会绝对命令。这些社会绝对命令也无形地存在于‘自我’。”[4]根据科恩所说的“自我”与“面具”的关系,我们发现,“个人先前掌握的道德原则和其他原则”的“自我”由于自我意识和观念的存在和参与,体现出了“自我”的个体性;而“面具”体现着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并存在于“自我”之中。“面具”所包含的“社会绝对命令”之所以无形地存在于自我,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在社会中生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大众的观念和意识的影响,于是看似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要求会逐渐内化为个体对自我的要求和期待。所以,“自我”既包括“个人先前掌握的道德原则和其他原则”,也包括“现实社会环境迫使个人适应的要求”,也就是“自我”具有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