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左右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1]
——亚当·斯密
现代身份理想认为“体面”与财富直接相关,而“不体面”与贫苦直接相关,这一点构成了一些人对现代身份理想提出质疑的关键所在。[2]
——阿兰·德波顿
我们身处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转型的路途可能通往天堂,可能通往地狱,也可能通往天堂般的地狱”,[3]无论结果如何都将“转变社会的价值和制度”,而我们都将面临“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拷问和困境。于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凸显并需要重新构建。
对于教师而言,自我认同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因为,教师是一种以主体自我为工具的职业,其自我认同对于职业生活具有基础性价值。唯有主体自我形成了充分而完整的认同感,作为工具的自我才可能在职业中有卓越的表现。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下中国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师的自我认同却面临着巨大困难。《美国教师》中那句意味悠长而略带伤感的话,真切地描绘了当下教师的处境——“教学并非一项不复存在的艺术,但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4]因为,资本和资本的运营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教师职业自身的价值逻辑与市场经济的价值逻辑是内在冲突的,然而,无可选择地生存于市场经济之中的教师如何适应这一逻辑,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持守作为教师的自我价值是其面临的现实困境。而这种困境正是“转型期知识分子在神圣秩序与世俗秩序、神圣价值与世俗价值之间感受到的紧张与焦虑”[5]的集中表现。
[1]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