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考试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经成了一个微妙的话题。各种各样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文章和专著,都可以巧妙地回避考试、闭口不谈分数,或者轻飘飘一带而过。然而,在讨论教研室功能时,回避或者轻飘飘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功是过,教研室与考试的关系长久而结实,服务于考试更是教研室的任务。一篇专门讨论教研室的硕士论文有这样的概括:“目前,各级教研室拥有除高考命题权之外的几乎所有大规模考试的命题权,这对教研室来说,既是权力,更是责任。”[1]其实这句话应该加个时间限制:在一定时期内曾经如此,如今,一些考试已经取消,各地陆续成立的考试中心也将若干考试的权力从教研室分离出去,尽管如此,承担与考试相关的工作仍然是教研室的职能之一。
一、世纪伟人的“另一个”贡献
时下,考试压力和升学竞争所带来的折磨,几乎是所有中国人没齿难忘的记忆。人人能够历数其斑斑罪恶,家家皆可痛陈其种种危害。实际上,考试及其压力由来已久,不必提什么科举制度,就是新式学校成了气候不久,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中国就已露端倪,其激烈程度一点不比今天逊色。前辈学人何兆武先生在回忆他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师大附中就读时,十分传神地描述了昔日光景:
“当时北大、清华是最大的学校,每年收新生两百人左右,在校的学生最多不过八百,但考学的时候也有激烈竞争。记得初中三年级毕业那年(1936年)的暑假,和关崇焜在学校里碰见我们的英文老师,他跟我们谈天,说:‘你们知道今年北大有多少人报考?’我们不知道,他说:‘今年考北大的,不算外地,光是北京就有四千人。……你知道北大才取多少人?才录取两百!’他说这话的时候,神情非常紧张,好像脸色都变了,甚至给我们一种恐怖的感觉,所以印象特别深。他那意思是说:你们得努力。考试制度所加给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负担,大概也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