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第三节 “组织外在化”的结果

字体:16+-

在本书写作的几年间,我不断地向人询问有关教研室的问题,其中一个便是:“就中国基础教育而言,如果没有教研室行不行?”询问对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各级教研室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师。很有趣的是,对于教研室的机构设置、教研室的具体职能、教研室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对于“如果没有行不行”这个问题的回答则高度一致,坚决的如:“在中国,没有教研室肯定不行”“这种机构还是需要的”“教研活动对保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委婉的如:“至少目前无法取消”“现在看来,仍然没有其他机构可以替代”……不过,继续追问所得的结果引人深思:在解释之所以“需要”、之所以“没有不行”“不可替代”时,大家的说法却少有一致和成熟的意见。

解释教研室这样“没有对口的上级主管部门”的机构的顽强存在,比较合理的思路是从其作用或者职能追问:即从其存在本身着眼——它应该具备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其他部门所不能提供的某种或某些作用。由此可以这样假设:教研室的产生是缘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教研室所承担的职能,与基础教育本身存在深刻联系,而且这种职能必然是长期的而不是暂时的,主要是专业而非一般管理的。虽然,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千头万绪艰苦繁重,虽然,学校如同小社会各项事务无所不包,任何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仍然明白,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书育人,学校的成败得失在于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对此永远不能掉以轻心。那么,如何在“千头万绪”“无所不包”的同时切实保证教书育人活动的核心地位?以什么方式、途径来保证呢?建立教研室或者说教研制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