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渗透和传递课程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指导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教师们普遍反映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或者感受不深,执教学段越低的教师这种情况也越严重。究其原因,这些材料往往表达得比较抽象和笼统,对长年实践于一线教师不免有“曲高和寡”之嫌,所幸进入课程改革之后已经有很大的改善。而教材是依据相关指导性文件和材料编写而成,教师们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对和验证,能够更清楚地把握教学目标。由此看出,教材发挥了传递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
(二)传承典型知识和经验
通过教材编写者潜心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材成果,吸纳教学中的成功案例,精心选材、加工、组织,承载了既丰富又典型教学内容的教材才得以开发出来。不难看出,教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传承教育成果的作用,而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如果没有教材支持,教学内容全靠教师进行开发,其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将不可想象。对于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来说,也许并非是不可完成的任务(甚至个别名校还组织教师改编、自编教材),但对更多经验、能力、水平一般的教师来说,无论是理论水平、知识视野、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都无法满足要求。即使勉为其难地开发出来,其质量也无法保证。这方面我国曾有惨痛的教训:“**”时期,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度向地方下放部分教育权力,允许自编教材。然而各地拿出的教材质量非常不尽如人意,造成了教育质量的“滑坡”。无论是从历史的教训还是从现实的考量,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和实施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