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材,人们通常想到的是一类应用于学校教学,传承人类知识和文明的特殊书籍。从字面上理解,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汉语辞典将其解释为“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图片、讲授提纲等”。[21]教材也常被称为教科书,理解为包括教科书和配套教辅资源在内的所有材料。但两者经常出现混用,在国家教育部的网站上,就提供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定服务指南》等管理文件,其中“教材”与“教科书”含义相同。鉴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本书在概念上不将两者严格区分,“教材”一词与“教科书”等同理解。
虽然教材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影响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但教材究竟是什么,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和本质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两位著名的教育先驱叶圣陶和陶行知对教材就有不同的论述:叶圣陶主张把教材设计成上课时所用的材料,突出教师的重要作用;陶行知则主张把教材设计得“便利学生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对教材的理解也相应发生着变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22]
(一)课程说
有学者认为,教材就是狭义的课程[23],是承载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这种理解在课程资源并不丰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见地,也反映出教材在课程实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放在课程概念变得更宽泛,课程资源更加丰富的今天,不免给人以偏概全的感觉。
(二)工具说
有些学者提出教材是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的一种工具。与教学资源、教具等一样,都属教学工具之列。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些步入“教教材”“唯教材论”误区的教师具有观念上纠偏的积极引导作用,但也容易导致一些师生走向另一个认识的极端,轻视甚至漠视教材,弱化了教材应该发挥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