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那些事儿:如何才能在未来教育中大放异彩
就在最近,一个消息石破天惊:谷歌研制出的机器人AlphaGo,在围棋赛中连胜三局,打败了韩国世界冠军九段选手李世石。而此前,许多人相信,因计算的复杂性,围棋比赛的胜利将最终被人类获得。
但结果让人们大跌眼镜。
AlphaGo的胜利,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强大的检索能力和程序计算能力的胜利。而这也给教育当头棒喝:未来,当有关记忆、搜索、分析等工作都由电脑和网络承担时,什么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记得不久前,一位校长讲述了自己女儿参加上海纽约大学招生面试的过程。与我们印象中国内大学的考试方式截然不同的是:在为期两天的面试中,这位校长的女儿先是随机选择了一堂历史课听讲。课后,授课教授退出教室。招生官进来,请学生回答几个问题:(1)资料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老师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同学讨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写一个与这些都不同的观点,并进行论述。
接下来,面试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用面条搭高塔。小组里的角色,由学生自己选择。招生官在学生开展活动时,在旁边观察。
最后是一对一面试。招生官问他女儿的问题非常简单:“最近看了什么书,喜欢谁,为什么?”孩子很诚实,说自己正在看一本外国名著,但是“看不懂”。
面试回来,孩子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戏了。没想到,最终她的面试等级是“A”。身为教育者的父亲感叹说:“他们是在评价孩子的价值观,看是否诚信啊!”
其实,这一系列考核何止是考查了孩子的价值观。这里面,有对孩子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价,如历史课后的几个问题,涉及批判性思维、解释信息的能力等;小组合作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复杂情境,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动用多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动用情感、沟通技能等,它考验的是学生是否具有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与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在“真空般”情境里的考查和评价不同,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比如,在小组中,学生当不当组长,招生官并不在意。但如果学生选择当组长,小组最后成绩不好,就会影响招生官对他的评价,因为领导者承担的责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