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学校要有自己的“立场”

字体:16+-

要办好学校,必须唤醒学校的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形成的过程,它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取得文化选择中的自主地位。

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因为有自主的能力,才能在变革时,不再是进行点状的修修补补,而是勇于进行转型性的整体变革,从而影响到每个师生,影响到每个“人”在教育中的日常活动以及相应的生存状态。

在成都的一个县区,就有一个这样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群体。

他们的校长,努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提炼出各自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有的小学提出“乐园新乐章”,有的提出“学习生活教育”,有的倡导“环境教育”,还有的倡导“阳光教育”,等等。

刚刚接触时,很多人不以为然。教育规律恒定,这样的做法和“贴标签”有什么差别?能对教育的实际产生效果吗?

但深入了解后,他们才发现,这些学校其实是在形成各自学校文化的同时,试图去取得在社会变革中的自主地位——他们不愿意仅仅去承受社会给学校指定的命题,而是努力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地带,寻找教育的真谛。

提出“阳光教育”的磨子桥小学,就把这个理念细化为16个具体的要求。他们要求教师做到:

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知晓学生的生活习惯,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知晓学生的行为方式,知晓学生的思维方法,知晓学生的爱好兴趣,知晓学生的困难疑惑,知晓学生的情感渴盼,知晓学生的心路历程,知晓学生的知音伙伴,知晓学生的成长规律,知晓学生的家庭情况,知晓学生的上学路径,知晓学生的社区环境,知晓学生家长的思想,知晓学生家长的愿望。

这16个“知晓”,并不是所有学校都特别强调的:它让“阳光教育”避免成为死气沉沉的失去活力的概念,而是有了自己独到的内涵和价值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