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承认,每所学校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如今,很多学校都喜欢给自己办学冠名为“××教育”。这表明了他们各自的文化追求。但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不变的,我们不能以强调特色来抹杀普遍的规律与价值。
首先,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学生在学校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就意味着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前几年,有这样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安徽省某小学两位六年级学生喝毒药自杀,她们在黑板上写下遗言。一位学生写道:“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请警察叔叔将她抓走。”
两个六七岁的孩子,进了一所小学,经过五六年的教育熏陶,怎么会从天真无邪变成厌世轻生?在学校里,她们到底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七十多年前,江苏淮安的新安小学详细制定了学生“生活的方法”,或许可和现在的学校做一比较。新安小学对学生规定:一、每天做运动一次。二、每天整洁一次。三、每天写日记一篇。四、每天喝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五、每天大便一次,且要定时。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意一笑,怎么连“大便”这样的事也位列其中?更出人意料的是,每天的功课无一字提及。说完了每天要做的事,接下来是每年要做的事:每年种痘一次、每年洗澡八十次到一百次。然后扩大到其他,如能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每日轮流做主席和记录,每日轮流烧饭和抬水,征集社会批判……
这些让人赞叹、值得回味的要求,细致具体,包含了身心发展、道德修养、审美人格等各个方面。于这种生活中浸润长大的学生,怎能不拥有健康、阳光、向上的人格?
现在,我们听多了学校为文化建设而高喊的口号,也看多了学校在谈及文化建设时,言必称景观的做法,新安小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这所七十多年前的普通小学,真正彰显出了学校文化的本质:它落脚于人,落脚于日常生活的点滴,悄无声息地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成为一个人成长的雨水和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