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做逆风而行的理想主义者

字体:16+-

临沂,已是冬季。

接受采访的姜怀顺,在会议室里大踏步,走来走去,高声讲述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谈到教师培养,激动处,他一个转身,甩掉身上的西装,白色的衬衫映得他脸更红了。

“我们不能天天在政策和机制上发牢骚,应该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做了多年的校长,对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姜怀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花园里”。所以,学校热衷于让教师盲目地学习、模仿别人的模式,教师们也投入精力和热情,去研究模式、打造环节,甚至详细到导语怎么说,后边结论怎么讲,中间怎么弄花花肠子,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

姜怀顺特别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说:“没有任何模式可以通吃所有学科。那套路子,是引着教师往匠师的路上走啊!”思考经年,他为教师成长设计了自上而下的“六级之路”:教育价值观—学科思想—把握学习规律—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专业技巧。

在他那里,教育价值观就是教师成长的方向。方向错了,越努力就会离目标越遥远。

姜怀顺对价值观这类基本问题看得特别重。临沂二十中倡导教师创设“个性优质课堂”,相应地提出了“三四四策略”。一次,有位专家听完课,评价说:“你们的三四四模式非常好!”

私底下,姜怀顺对他说,能不能纠正一下?因为“三四四”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种策略、原则,或是一种价值引领,它解决的只是方向性的问题。

在这个方向下,姜怀顺把教学权完全放给了老师们,让他们的个性想怎么张扬就怎么张扬,特色想怎么打造就怎么打造。他理解教师劳动的个体属性,到处张扬“自由,才是教师创作的力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