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一节课只讲了三道题,是低效吗?

字体:16+-

近年来,“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被许多改革者奉为圭臬。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然而,山东省优秀初中数学教师刘建宇(现在北京育英学校工作)的做法,给了人们很大的触动。

在他的一节课上,刘建宇只讲了三道题,分别是有理数加减、整式加减和简单方程。

为什么三道题花了整整一节课呢?

原来,对于第三道方程题,有两名学生一直弄不明白。通常,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会对两名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但刘建宇不这样,他先请几位学生当“小老师”,他们却没讲明白,于是他又亲自讲解。光这道题,就花掉了大半节课的时间。

课后,刘建宇解释说:“这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明白数、式和方程之间的联系,即数是为式服务的,式是为方程服务的,而方程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

“看似已掌握了知识的‘小老师’,一讲解,就暴露出思维的深层次问题。他们之所以讲不明白,是因为只理解了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而没有把数、式、方程打通来思考;不懂的学生听不明白,是因为他们只理解数,不理解式。我最后的讲解,让已经会了的学生对问题理解更进一步,明白了式与数的关系;而后进的学生则知道了如何移项。”

刘建宇在一道题上磨叽了大半天,他不急。可是,听课的老师着急啊:“要是换我来讲,十道题也讲完了。像这样的效率,可了得啊?教学进度还要不要?我当时听课,听出了一身汗!”

是啊,像这样的课堂,是高效还是低效呢?

还是在刘建宇老师的数学课上,因为学生课间操跑步时,嬉笑打闹,他决定拿出一整节的数学课,带领学生去跑操。跑了几圈,学生累得不行,想停下来,刘建宇大吼一声:“跑!我都能坚持,你们坚持不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