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第二章 教育的“盲点”

字体:16+-

思维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近年来,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备受关注。吸引人们目光的,是这些题目呈现出的浓厚的思辨与哲理色彩: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一位网友在比较了我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后,感慨地说:“他们锻炼的是思维,是逻辑,是深度。而我们锻炼的是什么?是条条框框,是强势评判,是整齐,是应付,是适应。因此,我们没有想法,没有意见,没有火花,因为我们还是孩子。”

法国人重哲学,由来已久。在法国,从小学便开设有哲学启蒙课。有的小学每周都有哲学课,每次的程序都是一样的。首先,重申一次规则:不能评论别人,要尊重其他人;其次,发布这堂课要讨论的话题,大家可以主动地自由发言,每个人都有讲话的机会;最后,一起听刚才大家发言的录音,听过录音以后,往往孩子们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并引发另一轮新的讨论。

为什么法国人重视哲学?原因至少有两个。

首先,学习哲学,不是寻求精神的蜗居,而是为了当下人格的卓越与健全。

我们教给学生的,除了一个知识世界外,还应该有一个“意义世界”。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哲学着眼于引导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深思,力求去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帮助人建构起一个极具个性的“意义世界”。缺失了它,人难免会陷入精神空虚的境地。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出现多起学生闹出的极端事件,人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学习负担重。但我以为,根本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学生看不到负担的意义在哪里。学生常常被告知,刻苦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挣大钱……难道这就是努力学习的全部意义吗?正处于信念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怎么会满足于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从中看到自己生活、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