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是人。在面对熟人时,我们往往更加在乎和信赖的,是他已有的各种社会身份,而不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我们面对陌生人时,这些我们赖以建立信任感的社会身份没有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唯一可以依赖的便是:他与我一样,也是一个人。因此,要真正领会针对陌生人的人情道义,我们必须了解和认识人之为人的人性。
一、人性善恶
人是什么?或者说,人之为人的基本天性是什么?古今中外关于人性有各种学说。从伦理角度说,有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有善有恶论,其中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性善论和性恶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荀子创立的“性恶论”则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中性恶理论研究的先河,直接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一)性善论
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他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他认为这“四心”是人的四个“善端”,可发展为“仁、义、礼、智”这四德。孟子性善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无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可见,人性向善就如流水向下一样自然,是人们求善的前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肯定了人人生而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在此基础上,又论述了这“四心”就是人的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并宣称“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外在因素强加于人本身的,而是人本来就有的。可见,孟子认为向善的“四心”和“四端”是人先天具有的,这是孟子性善论内涵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