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若干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它使学校德育功效低下,更难以应对今天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因而反思德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其解决对策,有助于提升学校德育功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主要表征
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重品德说教,轻品德实践,对德育目标追求过高,忽视学生品德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校德育效率的低下。
1.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
德育起点的确立最基本的有两个维度,一是国家德育目标;二是学生已有的心理特点(包括其已形成的道德需要、文化特性、年龄特征、个性等),两个依据的交汇点是最佳德育起点。但在现实中,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片面化、缺乏层次和广泛性。对学校德育寄予过高期望值,试图把学生的思想道德一下子提高到共产主义道德的理想境界,培养成为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者,突出共性,而忽略了个性,忽视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在现实中,学校德育起点设置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和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等,致使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现在有的学生基础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行为,造成大学还要补修幼儿德育的状况是和这一点分不开的。
2.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
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把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做是道德教育外显的结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主动参与和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具体表现为:只重视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以及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忽视学生在课外活动、隐性课程、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反思西方人崇尚知识的理性特质时,就为知识做了定性分析,把它归于理论、理性。人类要获得品性的升华,理论、理性不能提供充分的可能,须确立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缺乏实践,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已有道德信念不足以外化、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