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教育原理

第七节 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字体:16+-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校德育存在的政治化、智育化以及远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而普遍盛行的空洞说教的现象比较突出,学者们受到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讲的,“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在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的现象学思想的启发,纷纷提出了“生活德育”的主张。有学者认为:“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重要根源……据此,我们提出生活德育论”[2]。有人认为:“生活德育是现代德育走出困境,现代人走向完满的精神生活之需要。”[3]有人声称:“而对百余年历史沉积中的‘德育政治化’‘德育知识化’问题……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中国德育创新的必然选择。”[4]还有学者指出:由于“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处的具体情况来作出他的道德决定,绝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知识来应对各种不同的道德情景,”[5]因此,只有“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道德教育”[6]。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论者针对我国学校德育“课堂化”“知识化”“政治化”“说教化”等弊端而提出德育要面向儿童生活的主张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但是,由于提法本身带有去知识化、去政治化、去学校化乃至否定道德知识的普适性和确定性的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思维色彩,加之缺乏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德育实践的检验与支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理论的混乱和德育实践的迷茫。为此,我们将首先从教育史学的角度阐明德育何以与生活剥离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基础,进而从哲学、教育学、德育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审视“生活德育”论存在的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使学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