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关心”却没有被充分地体现出来甚至被忽略了。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就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思想。“学会关心”应该成为贯穿于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通过“关心”教育,可以培养其诚实待人、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等方面的道德品质,同时对智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关心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诺丁斯指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1]一直以来,我们把关心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事实上,关心不仅是对他人的关心,也应是对自己的关心,对周围环境的关心,对物品的关心;不仅应是对有生命事物的关心,也应是对无生命事物的关心。关心应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关心是一种美德。诺丁斯认为关心不仅是一种美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在关心关系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立,需要当事人双方共同努力,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当我们真正关心一个人,就会认真地倾听他、观察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同时被关心者接受了关心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反应,即使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眼神也是十分必要的,以使关心者付出的关心有所认同,得到“回报”。否则,将会削弱关心者的积极性,以致缺少了这种“关心”。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也同样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父母教育儿童要关心周围的人,儿童也这样去做了,可是结果却往往使儿童感到沮丧,因为那些接受关心的人不但不感谢他们,反而以粗言秽语反击他们。难道这是儿童的关心行为错了吗?关心是没有错的,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个环节处理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