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三、生命实践思维下道德自我的培养过程

字体:16+-

道德自我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人生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的任务或使命,而是永无终止、持续一生的修养过程,它是由无数微小的进展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道德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逐步发展的,这就决定了道德自我的培养体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完成的结果。作为一个过程,道德自我的建立不是依赖于外在强制,而是根据人之内在本性,即人所具有的“向善”的潜在能力,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首先从唤醒个体生命的德性潜能出发,将人之本性中深藏的德性潜能开发和引导出来。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德性潜能的唤醒,增强个体生命自我身心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青少年学生养成道德自我教育的自觉,将自我道德境界往更高的目标发展。在个体生命道德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道德教育再进一步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批判力,教给学生运用道德批判去认识世界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应对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做出合理的道德行动。最后,道德自我的培养落实于人之道德实践上,通过生命的道德实践,使青少年学生体验到道德超越的精神快乐,产生道德建设的积极性。道德教育应该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主参与道德实践,使他们自觉追求个体生命的完善和主体精神的完满,建立起稳定的积极自我系统,在自我的提升中最终实现道德自我的建立。

(一)德性潜能的唤醒

1.人的生命存在蕴蓄着德性潜能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宣称“人的本质就是一种特定的潜能”[1],孟子认为人皆有四端,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2]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人如何达至道德仁义和圣贤境界之能。人何以具有德性潜能?从人的形成发展来看,其成长的内部初始条件只能是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人的遗传素质本身就蕴含着社会性,对人的道德品质具有影响。檀传宝教授认为,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了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这种遗传对个体来说是先验的,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则是后天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