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后记

字体:16+-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寻找失去的道德自我》的基础上,经过再次加工,进行一些必要的丰富和充实而完成的。全书的写作,从酝酿到定稿前后经历了五年多的时间。对于道德自我这个论题的思考,发轫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会,当时只是粗浅地觉得对于道德教育不能忽视了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回来后觉得有很多需要继续深入的地方。2008年尝试以道德自我为题申报了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顺利获得了立项,奠定了我研究的信心。之后我继续深化对此题的思考,博士论文也以此为框架得以完成,获得了众多博士生导师的好评。以此为基础,2009年我以“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及培养体系”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获得了立项资助。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我重新梳理了博士论文的内容,发现在写作思路上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对道德自我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讲清楚、讲透彻,于是重新调整了论文的逻辑框架,站在当前中国学校教育视阈的现实背景下,将道德自我的研究由微观层面转入宏观的视域。

康德曾经说过:“一种教育理论是一种壮丽的理想,即使不能立刻实现也无关紧要。虽然加以实现有许多困难,也不要将其视为幻想,或者将其贬低为一种美梦。”将道德自我概念引入道德教育研究领域,期盼的正是从根源上寻求中国学校德育理念和方法的整体创新。在长期教育实践的感受与思考中,我关注最多的是道德教育的困境,德育的实效性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道德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来自于德育现实的体验与观察,使我很清楚地看到现行学校德育秉持的大都是一种“转化”论,用外在于人的强力将规定性加之于人,然而,以道德的外在化、客观化来替代人的自我意识、自主作用,最终结果是贬低了人的精神、否弃了人的主体性,永远也无法保证长久和永恒的道德效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