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指人心绪不宁,静不下来,做事不沉稳,无常性等。浮躁是信息时代最大的精神症患。这年头,娱乐太多,**太多,社交太多,压力太多,信息太多,欲望太多,谁都不比谁轻松多少,谁都不比谁沉稳到哪儿去,谁都难免会染上点浮躁症。更有一些重症浮躁者,浮躁得像风中止不住的幡,像水中按不下去的葫芦,像鞭下停不住的陀螺,难以把持,不能自已。以读书为例,当下,我们已浮躁到只能碎片化阅读,抱着手机刷屏读群、看段子、在微薄里溜达……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肖珑曾表示,201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书籍借阅总数为62万本,是最近10年的最低数量,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是107万本。《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23日的《校园阅读:如何读出“深”味儿》一文指出:“学生每天花费很多时间浏览网页、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碎片化的浅层次阅读冲击传统的深层次阅读,阅读内容也更趋实用化、消遣化,这已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和大学校园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有人说,只要读就行,读就比不读强。言下之意,碎片化的读也是读,比不读还是好很多。可关键是这样的阅读算是读书吗?能定性为读书吗?白岩松说,当你的孩子抱着手机乐此不疲、乐不可支地看,你认为他是在读书吗?当一个人一年都不读一本书,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天天都在看东西,认同只要看东西就算是一种读书,这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吗?
我们所能开出的疗救浮躁的药方,还是传统配伍的老三味药:读书、思考、写作。
读书
真正的读书是需要远离浮躁的,同时是对一个人浮躁与否的检验。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去读一本稍稍枯燥或者说有一点理论深度的书吗?这基本上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浮躁与否的试金石。而没有读书浸润的生命,是容易被风干、脆折的。所以,站在公交站牌下等车,能读得进哲学书的人,算是远离浮躁的人。读书是人追求精神层面、高层次东西的活动,它是需要仰视和用心的。高层次的东西或追求总是比较费力、枯燥、孤寂的,人们往往喜欢平视或俯视的东西,轻松、不费力、热闹。这就是高层次的东西追随者少,它的机制常常是关闭的,而低层次的东西是打开的原因。它既是产生浮躁的机理,也是抵拒浮躁的因由。不抵拒浮躁,读书时心里跟猫抓似的、长草似的,你读得进去吗?能入乎其中吗?所以,真正静下心来的读书是具有磨性子、治浮躁之功效的。它能练就人的沉潜、静专、淡泊的性格,成就人的钻研、深思、善悟的品质。这样的人,你让他碎片化、浅表化地阅读,是不解渴、不过瘾的。央视著名主持白岩松在一档节目中自曝,到现在他也没有微信。这就是一个坚守传统阅读、抵拒碎片化、真心读书、远离浮躁的人,我们应该给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