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乍一读有些绕人,实则是利用字序的颠倒或变位而形成的关于读书的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妨置喙一说。
读书好是一种认识
读书好是人类由蒙昧、开化、文明一路走来而形成的一种认知积淀。如今这种认识已织入我们思想的经纬,融入我们精神的血脉,成为一种自明的共识。不必说那些对读书好有内在感悟体会的文化层级比较高的人,认同这一观点;也不必说普通的社会大众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境遇的经历和事实,已明了读书的重要;即便是那些没有文化,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也能意识到孩子不读书没有出路、没有出息的道理,所以他们即使再苦、再累、再穷,也要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肩起了抗争命运的责任,诠释了对“读书好”的笃信和追求,并真切地希望这种“好”能实现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各个层级的人都高度认同“读书好”,说明“读书好”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已植入人心,难以拔除。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民族前行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知识梦、文化梦构筑的一块精神高地。只有它才能真正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好读书是一种境界
读书到了“好”,即爱好、喜欢、痴迷、习惯的程度,就达到了一种境界。一是自觉的境界。这种境界指的是读书已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如同每天必须吃饭、喝水一样,一天不读书,就感到缺了点什么,惶惶然而若有所失而浑身不得劲。清代袁枚说:“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这就是一种自觉,一种把读书作为生存方式、不离不弃的境界。二是超脱的境界。“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会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他们精神富有而高贵,看不上世俗的争斗、利益的纷争、权钱的博弈,他们已超然于这些低层次的物欲和浅俗之上,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品级。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幼时即嗜学,看到那些同舍子弟华服美饰,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却一点也不羡慕动心,因为学习读书使他内心充盈,给了他足够的快乐。这种内在的快乐与富足,足以使他傲视众生,自我满足。三是高雅的境界。人的嗜好是多元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读书无疑是人最高雅的嗜好。周国平说:“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形式保存的,而读书的过程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所以读书是使人与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相结合的过程,是使人变得文明儒雅的过程。正如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由人的内在充盈彰显出的华贵气质,由人的内在修为沁逸出的生命芬芳,才是最高的美、极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