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

书似青山常叠乱

字体:16+-

“书似青山常叠乱,灯如红豆最相思”是清代名臣、学者纪昀的书房对联。我的书桌也是“常叠乱”的。这并非有意攀比或傍上名人,而是想说明我这人比较懒,不善归整,有邋遢之嫌。没有考证,不知纪昀叠乱的缘由是否也如此,但据说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本雅明也是如此。他的书摆放得也永远是无序的、凌乱的,“堆叠散落,如野放的牛羊”,而他自己还有一套说辞,说是对书的解放,让书恢复自由。我不想对自己凌乱的书桌辩护,懒就是懒,再拿来说事,谁信呢?没必要自取其辱。自嘲、调侃、认错,也许才是最好的脱窘之术。

但我还是想检讨一番书桌叠乱的缘由。书桌叠乱并非读者本意,如果不是读书,何乱之有?那桌面永远会是干净、整洁、有序的,如同穿戴一丝不苟、十分讲究的人,永远西装革履,光鲜示人。但书桌的干净,倘是读后整理的结果,那么这样的人是读而有致的人,令人敬佩,得高分。如果是因为不读书而干净的人,那是比读而叠乱的人更等而下之的人。好在我还不算垫底之人,知错自责中总算还保有一丝安慰。虽然800多年前宋代朱熹就要求“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但我这人还是难从夫子之言,没办法,本性使然。

或曰:读书不能不把书桌搞得一塌糊涂吗?这是不读书人的很外行而又不专业的想法。要知道,读书或写书人的乱,实乃情非得已。好比“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直,你横着行,过得去吗?清人毛奇龄言己:“凡作诗文,必先罗书满前,考核精细,始伸纸疾书。”“罗书满前”,案几岂能不“叠乱”?换言之,当读者为着研究问题或写文章需要而阅读的时候,必然会依着阅读者层出不穷的疑问或所写的不同的文章,形成不同的阅读组合。不同的疑问或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组合出不同的书群或搜索出同类的系列文章来读。同样,依着写文章的需要,参考的内容也不是一两本书或杂志所能满足的,于是,目光扫过书架上排列整齐的书脊上的书名,不停地抽取自己所需要的这本那本,书桌上的书刊便开始渐渐多起来、乱起来,像是一种无序的展览。而且旧的文章去,新的文章来,写作的目的和需要变换了,参考的东西亦随之改变,阅读的书目就要更换、重组,于是,又一批书或杂志一本一本地被请上书桌,无序地、任意地摊在桌上,乱不忍睹。这就是乱的因由和逻辑,就像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只是勤快的人,乱后能及时“打扫战场”、收拾归整,使书桌重又整洁如初,不显乱象。而偷懒的人,则任其凌乱堆垛、随意铺展、不复收拾,如同小偷光顾过或溃败的军营那样,怎一个“乱”字了得!点破了这些,你是否明了了一点乱亦有道的理由。你能理解、宽宥和原谅那些乱了书桌,成就了阅读和文章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