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

读书与科研积累

字体:16+-

人是靠读书积累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学入门,就开始读书、接受教育。这样的读书学习,如果不留级、不跳级,到本科打住,是16年;如果读到博士,是22年。这是一个漫长的读书积累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低学段的学习是老师与我们共读,或者说老师教我们如何读书。高学段的读书是老师的教读、引读与学生的自读、自学相结合,最后过渡到学生完全自读、自学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就是教会人读书,培养人读书的能力,并最终养成人终身自觉读书的习惯的活动过程。

这是对人一生读书积累成长的整体描述。没有这样的积累,没有这样将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的精华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积累的社会化过程,人的成长和发展就不能达到他应有的高度。这个高度不是指身体发育不健全,而是指因为知识贫血,可能成为精神的“弃儿”、思想的“侏儒”。好比麦粒,没有得到充分的灌浆,就不会饱满;果树没有汲取足够的生长营养,果实就不会理想。

再从为着研究的目的来看读书积累。如果说教育是经年累月读书实现的一种效应,那么,科研则是读书积累必不可少的一种准备和功力。科研,不读书、没有积累,不行。那样,脑袋空空,双手攥空拳,“腹内草莽人轻浮”,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科研不能“空心化”,它是需要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底蕴、深厚的功力的,需要思想资源和精神能量,而这些均离不开读书。它需要读的知识的内化来夯基打底,做好科研上路的准备。科研的材料积累之于科研的意义,犹如鱼和水、根和树一样,失去了材料的滋养和支撑,科研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科研需要多读书、多积累。古人说:“积多则神。”积累一多,材料丰富,观点的提炼、材料的选择、优劣的比较、篇章的完型等,就有了前提和余地,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之,就只能捉襟见肘、左右为难。恰如梁启超所言:“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的真相,不能靠单文孤证,便下武断。所以要将同类或有关系的事情网罗起来,贯串比较,愈多愈妙。”但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蜕变而做的准备,都是一种蛰伏,等待着时机的成熟,然后把自己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