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果光有输入,没有输出,这样的读书就是读而不化,就是烂在心里了,读死了。读书是为了外化。外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运用,躬行实践,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职业实践。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外化。二是读进去与写出来的外化。即从别人的理论到自己的理论的外化。这是汲取读书滋养,玉成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外化,也是本文想置喙的方面。
读书与写书的关系:一方面,读应该是为了写,内化是为了外化。读书不是为了武装嘴巴,增加谈资,低廉消费。但还是有人读书是专门读给别人看的,他们无非就是比别人多认识几个字,多读了几页书,就自以为很了不起,高人一等,身价百倍;只不过略微学到了一点皮毛的东西,就到处炫耀,夸夸其谈,唯恐天下不知。像这样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的读书外化,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写书才能促进更好地读。台湾作家李敖说:“最好的读书办法是为了写作而读书。”又说:“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一本书。”因为为着写书或有着写书目的的人的读书,绝不是停留在肤浅的感性阅读上,而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理性研读。他们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结构之中,从而为构建自己的东西打下参照和创新的基础。
读书就是这样一种“阅读进去、思维出来”的过程。阅读进去,即“入得进”,自不必说;思维出来,即“跳得出”,它要求阅读者能够超越作者的想法和书本的内容,产生自主升华的思想,或者说受到作品的启发而获得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成果。阅读的最高水平或境界就是开启人的心智,实现阅读的创造性,使人认识宇宙万物,也认识人类自己;赋予人聪明才智和创新思想,并使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思想得以世代传承,不断创造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