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习化生存的趋势和要求,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提出了建立“书香校园”的愿景。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师生员工人人读书、时时读书、处处读书的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发展、教育进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书香校园”要求教师带头读书,成为楷模
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且他的阅读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但也有教师质疑,我们不天天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不然,怎么上课?诚然,教师看教科书、教辅书是必要的,但那只是应付职业营生需要的一种“被读书”,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一种职业良心、职业道德存在的起码表现。虽然他们想上好课的敬业初衷也是令人敬佩的,可是,我们想说的是,仅读教科书、教辅书就够了吗?就能够上好课了吗?答案当然是自明的。而且这样的教师不仅教学效果一般,自身发展也遭遇了“高原”“瓶颈”,他们(指其中敬业的那部分)自己也为之焦虑:我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认真教书,效果一般?凭哪般追求进步,却停滞不前?他们纠结着、困惑着、迷茫着,也思考着、追问着、探究着……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症结所在。那就是阅读面太窄、阅读量太少,不足以支撑教学达到“教得好”的效果,以及发展“上台阶”的程度和境界。正如朱永新教授指出的:“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有许多人也放弃了阅读,不少教师只靠几本教参在课堂上打拼。有些教师顶多不过读几本流行杂志,更不用说教育学和心理学了。”换言之,教师阅读绝不限于读教科书、教辅书这样的外延,只读这样的书,我们就画地为牢,就作茧自缚,就走不远。岂止走不远,还会停滞僵化,而变为“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