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学是生物学与气象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动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物候学里有许多自然变化的征兆,提示人们注意环境和天气的变化,要求人们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应对准备。比如,气象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这些自然征候,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经由观察发现的联系并反复验证形成的较大概率的经验。
读书之于人,有没有这样的警讯式提示,告诫人们知识缺失,该读书了呢?当然有。例如,当你工作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当你心浮气躁、无所适从的时候;当你发展停滞,感到身体被掏空的时候;当你玩乐而又心神不宁的时候;当你感到自己百无聊赖、虚度时光的时候;当你达到“高原期”,徘徊不前的时候。这些表现、感觉或状态,就是人的未泯的理性、追求的意愿、进取的心向,向你发出的读书的警讯,就像提示人肚子饿了需要补充食物,口干舌燥需要补充水分一样。
问题在于,我们许多人明明精神空乏、能量不足,面对这样的讯号,却反应迟钝、麻木不仁,或虽有所觉察,却听之任之,这就很成问题。人本应是有追求和想进步的动物,但当人意识到这些而又不愿读书,就进入了下降通道,就开启了退化模式。人就开始了不思进取、自甘沉沦的人生。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对那些年纪尚小的人来说,更是可悲。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不少老师。他们心不在教书上,职业怠倦,缺乏敬业精神,一任自己耽于玩乐,沉迷酒桌、牌桌;他们已丧失了事业上的进取意识,满足于“吃老本”“炒冷饭”,应付教学;他们虽然也算“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香之人,但已坐不住书桌,排斥读书致知,反感学习充电。想来可怕,这些还有着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职业生涯时间的人,居然成为远离书本、放弃发展进步、甘于平庸凡俗的混日子的人。这样的日子其实是很难熬的。正如浙江特级教师闫学指出的:“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无止的重复和受难。要避免这种痛苦和虚空,只有让自己更坚决、更深入地沉入阅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