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话教学的基本要素
前文分别从与文本对话、与他者对话、自我对话三个方面阐述了课堂对话的指导策略。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方面的对话是融为一体的。那么,从一个时间单位的教学整体来说,教师该怎样设计教学来调动这三方面的对话,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呢?本节提出一个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框架,该框架包含了教学设计的六个要素:目标、话题或材料、观点、依据(知识)、辩论、反思。这六个要素在对话教学中有其特殊的要求。
1.目标
目标决定内容和方法。与所有类型的教学设计一样,促进对话的教学设计也是把教学目标作为首先考虑的教学要素。教学目标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课程标准或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二是来自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需要,这些需要往往在教师预设之外。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当然都须包含课标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态度、技能(能力)和方法方面的发展目标。但是,以促进对话为目的的教学设计还需特别重视对话力的发展,要将与对话力有关的技能、方法和态度纳入到目标中。与对话力相关的技能(能力)包括倾听、质疑、表达、辩论、反思等,态度则包括尊重、宽容、公正、谦和等。
2.话题或材料
观点的分歧和争议是对话发生的前提。为此,课堂内要开展对话活动,教师必须选择或开发一个能引发学生间观点冲突的话题或教学材料。这类话题或材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来自社会事件,如社会热议话题或社会长期悬而未决争议不休的问题,它们由教师选择后投放给学生;另一种来自学生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可根据一个单元或一个课节的学习内容,开发相关的争议性话题或教学材料。正如美国研究议题教学的学者恩格尔和奥乔亚(Ochoa-Becker Anna S.)所说,教师所选的议题要能激发学生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冲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的兴趣,同时要具备可以被深入探讨的可能。它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也可以是对当前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