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马丁·布伯.人与人[M].作家出版社,1992.
[8]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9]J.杰根.社会建构和教育过程.莱斯利·P.斯夫特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
[1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2]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3]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5]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6]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7]钟启泉.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9]高峡小学社会课研究与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