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或者说“对话教育”是大约近二十年兴盛起来的概念,但是对话教学的起源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对话”的传统是与“修炼”的传统相并列的学习传统之一,其最早的实践者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又称为“产婆术”或“问答法”,在他的教育方法中包含了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教育不是传授什么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习者从凝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觉悟到“无知之知”。学习是在探究真理的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中形成的。佐藤学指出,用现代学习理论——把学习界定为基于沟通的社会过程——来传承对话传统的代表是杜威和维果茨基。[1]
不过,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在东方也有对话教学的传统,比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就反映了对话的特征。佛禅之道也很倚重对话,只是缺少相关的研究[2]。
尽管,对话教学的思想和实践早已有之,但是正式以“对话”的名义,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却很短,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仅仅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有关对话教学的研究文献就达成千上万。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并且已经介绍到国内的有建构主义和弗莱雷的对话教学理论,此外,日本学者佐藤学关于对话学习的研究在东亚地区也正在产生重要影响。而国内学者有关对话的论文近几年也在激增。我国目前有关对话教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有关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二是国内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基于本土的研究。高文、钟启泉、黄志成等人在介绍、引进国外的对话理论,推动国内基于对话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国外有关对话教学的理论
国外系统阐述对话教学、并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主要有社会建构主义流派、解放教育论者弗来雷和力倡创建“学习共同体”的佐藤学。此外,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一些学者如克林伯格等人也发表过有关对话教学的思想。本章主要介绍前三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