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第二节 顺应与均衡——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

字体:16+-

正如毛泽东所言,随着经济建设的**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然而新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人力资源的短缺。为此,党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继续留用旧有的知识分子;其二是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即大力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在《共同纲领》中提出教育的发展策略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特别是“一五”计划的实行,教育发展的策略很快发生了转变,高等教育被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见表3-3。

表3-3 教育投资中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

在“一五”计划的第一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习仲勋就指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1]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点,“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2]根据“一五”计划安排,未来五年(1953—1957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家机关需要补充的各类高等和中等学校毕业的专门人才共约100万人,同时中央工业、运输业、农业、林业等部门需要补充熟练工人约100万人。[3]为了适应五年的需要并为第二个“五年计划”进行必要的准备,国家将有计划地调整、扩大和开办各类高等学校以培养各类建设人才。因此,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和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学校数从1949年的205所发展到1957年的229所,在校生规模从1949年的11.7万人扩展到1957年的44.1万人。[4]在校学生数从1949年到1957年共计增长254.6%,平均每年增长19.4%。[5]高校招生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从1952年招收5万人,增至1956年招收近19万人。(见表3-4)不同人群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