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三、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的探索

字体:16+-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之后,教育就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见下专栏)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党的十二大报告

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党的十三大报告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四大报告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五大报告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党的十七大报告

但是,正如前所述,“**”后教育秩序的整顿基本上是之前“十七年”教育体制的复制和延续,这种体制是以公有制的经济所有制为基础,学校主要是由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开办,强调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71]国家包办了几乎全部的办学经费,统领了学校的招生、教学、分配等各个环节,学校基本上成为政府的附属部门。这不仅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导致学校与社会需求隔离。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经济建设的不断强调,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结束后,经济体制改革就从农村开始,形成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给农村以一定的自主权。党的十二大召开后,改革开始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72]《决定》明确指出,过去建立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已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抑制了企业的积极性,导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解放生产力,必须增强和扩大企业自主权,以期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73]十四大报告提出,为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4]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