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第二节 冲突与融合——改革开放时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

字体:16+-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办学管理体制变革

“**”结束后,为了应对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政府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但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出较大的起伏。下表勾勒了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情况。

表5-3 20世纪70年代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同期主要政治事件比照

续表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精英教育,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3.4%,从1999年扩招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比1998年增加了47.4%,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2006年达到了22%。从普通高中升学率来看,也从90年代初的27%,增加到2010年的83.3%。见图5-4。

图5-4 1949—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普通高中升学率(%)

图5-5 1996—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年增长率(%)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要求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随之变革,逐步形成了三级办学,以省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

“**”之后,为了应对经济建设对大规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领域重提了“两条腿走路”和“两个积极性”的办学方针。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提出,高等教育要实行多种学制,在办好四年或五年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同时,大力发展两年和三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同时,大力发展电视、广播、函授、夜校等业余学校,在厂矿企业、财贸部门、研究设计机构和农村积极发展业余教育,使大量的在职干部、工农兵群众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通过这些途径达到中专或大学水平。另外,加快建设新的高等学校,做到每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起各有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中央部门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要优先满足主办部门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发挥潜力,接受委托,为其他部门和单位培养学生,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的联合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