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4.
[6][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M].吕应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8][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美]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2][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4][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蒲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