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增量——开放时期,还是在多样——转型时期、多元——发展时期,学校创收一直都不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河南省高校创收占高等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最高也没有超过7%。但是,学校创收政策作为一项投入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将学校创收作为投入变量,把生均教育经费和在校生人数作为产出变量,采用1989-2008年连续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9-3所示。
表9-3 1989-2008年学校创收政策效率表
续表
结果显示,1993年的效率值最高为1,其他年份均低于1。在增量——开放阶段中,1989-1992年的效率值变动较大,最高为0.660,最低为0.274;多样——转型时期的变动也比较大,最高为1,最低为0.366;多元——发展时期的变动也相对较大,最高为0.734,最低为0.133。虽然各个阶段的效率都有变动,但是整体而言,效率是变低的。
1989-1992年和1993-1998年之间,学校创收在稳定中保持增长,在校生人数基本维持原有规模,仅有小幅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此时的效率值稳定中也有波动;1999-2008年,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但是学校创收经费增长却没有跟上人数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出现了下降的态势,致使平均效率低于前两个阶段。
学校创收不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渠道,但考虑到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仍把其作为一个来源渠道,单独考虑其效率,主要是想通过考察效率变化,寻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校创收的效率最大,为以后学校创收工作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撑。